早上起了個大早,想說繞一下新竹拍個古蹟
先來到新竹都城隍廟
介紹取自維基百科
新竹都城隍廟,人稱新竹城隍廟,是位於台灣新竹市的城隍廟,列屬三級古蹟。
清高宗乾隆12年(1747年),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曾曰瑛頗有治績,決意將淡水廳治設在竹塹,
於是開始建城隍廟,1748年完成,比淡水廳的許多衙門還快。新竹城隍,當時依例稱「廳城隍(縣城隍等級),顯佑伯」。
清德宗光緒11年(1875年)台北升格為台北府,唯府治仍用原新竹淡水廳署。新竹城隍遂晉升為「府城隍,綏靖侯」。
而台北府治直到光緒四年(1878年)遷至艋舺(今台北市萬華)。
光緒17年(1891年),清廷因張天師星象卦算,推測出將發生大災難,後經新竹名人林占梅、林汝梅兄弟推舉,
決定以新竹城隍廟為消災法會舉行地點,故決定封本地城隍為「都城隍,威靈公」,總轄台灣,當時一度為台灣地區唯一的省級城隍廟,
廟內的木雕由大師王益順雕刻,頗值得一看。
文化局上的地圖竟然有錯,所以繞了半天
早知道就把地址一起帶著了,突然經過一信總社
新竹信用組合
1909(明治42)年新原龍太郎等成立「新竹貯金會」,1913年改為「新竹信用合作社」,
為日據時期地方性的金融機構,現今的樓房於1934年完成,其曾為台灣庶民金融機構,可作為歷史之見證。
拍起來還不錯,但是忘了補一個45度角度的照片,看起來要再跑一趟囉
原來新竹州廳就是現在的新竹市政府
害我們還找了老半天
介紹取自維基百科
新竹州廳是臺灣新竹市的古蹟之一,興建於臺灣日治時期,保存至今。
台灣歷經 明鄭、清代、日治至今,行政區域幾經變革,從 明鄭降 清後,台灣一直隸屬 福建 臺廈道管轄。初設 臺灣府轄三縣,隨著 台灣的發展,縣、廳逐漸增多,
重要性越顯重要,兩百年後於 光緒11年(1885年) 建省;光緒13年(1887年)設三府一直隸州,這在 台灣的行政區域變革中,是一個重大的改變,將 台灣劃分為 北、中、南、東四大區塊。
日治初期,大致承襲 清制,設三縣,將 澎湖獨立設廳,歷經十次變革,確立了 北、中、南、東四大區塊。
其中第九、十次公佈的行政區域劃分影響最大,大正9年(1920年)廢除原有的“廳級”單位,設五州二廳,將 澎湖獨立分出;
大正15年(1926年)再併 澎湖成為 五州三廳,州、廳以下轄 市、郡及支廳,下再設 街、庄。光復後幾經調整,
除廢州改較小單位的縣、市外,各縣、市面積及所轄的 鄉、鎮、市範圍並無大幅改變。
五個州分別為 台北州、新竹州、台中州、台南州和 高雄州,各州設州廳掌管其下 市、郡級行政單位;
相較於 市、郡級辦公廳舍「役所」,「州廳」的建築規模當然要大上許多。台北州、台中州和 台南州原有的 “廳級”辦公廳舍建築即相當宏偉、
華麗,直接拿來升級當“州級”廳舍使用即可;新竹、高雄兩州欠缺同等規模建築,於是著手興建新的廳舍供「州廳」使用。如今這些富麗堂皇的大型建築物,除 高雄州廳拆除外,保留四座
參考資料:新竹市政府網
新竹州廳始建於1925年(大正14年),於1927年(昭和2年)11月26日完成上棟儀式啟用,1932年(昭和7年)再擴建入口門廊部分。1946年新竹縣政府成立,沿用州廳做為辦公廳舍,1982年新竹市改制為省轄市,州廳建築轉做市政府辦公廳舍至今。
於1998年7月,為了表彰新竹州廳的建築藝術與歷史價值,臺灣省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,將新竹州廳列為「省定古蹟」;精省之後,新竹州廳升格為國定古蹟,在2000年起進行古蹟保存修護工程,至2005年完工,重現古蹟風采。
新竹州廳採西洋建築風格,為二層樓加強磚造建築物,地板與橫樑主要使用鐵筋混凝土,兩個坡式斜屋頂由木屋架組立而成,屋面材料使用日本黑瓦。
整體而言,新竹州廳是保存良好的官廳建築,是臺灣重要且珍貴的古蹟之一。
相較於州廳,新竹市役所的規模就小了許多
大正9年(西元1920年)日本人在台灣進行行政區重劃,將現在的桃園、新竹以及苗栗地區劃入「新竹州」的行政區裡。
而現在的新竹市,在當時被稱為「新竹街」,設有「新竹街役場」。
到了大正19年(西元1930年),新竹街升格為新竹市,原來的街役所也跟著升格成「新竹市役所」。
套用在現在的行政體制裡的話,當時的市役所相當於現在的市政府,主要還是以官廳的功能為主。
現在我們看到的新竹市役所落成於大正14年(西元1925年),建築主體帶有濃厚的英國維多利亞風格。
屋頂的樣式為日式風格,建築的主體卻是外來的風格,這種和洋混合的風格於日治時代是非常常現的建築特色。
為了採光上的方便,也在屋頂上設有對稱的兩個老虎窗。
介紹取自Mr. 神經不正熊
市役所的一樓裝修成為「開拓館」,二樓則是「美術館」,成為市民親近藝文的好去處。
留言列表